[ 余秀才 ]——(2015-3-17) / 已閱12112次
表面上看,刑事訴訟的相關規(guī)定已經足以保證受害人的權益得到救濟,實際上,公安對破案率的要求致使不少公安機關常常是不破案就不立案,對于難以收集證據沒有破案希望的案件,公安機關總會找種種借口不予立案。復議時,檢察院往往也會考慮公安機關的難處,致使復議難起到實效。連公安機關都覺得難以收集證據,讓當事人自己收集并提起刑事自訴,更是白搭。因此,刑事領域的立案難問題同樣存在,且未得到解決,甚至《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》都未提到。
欲解決之,筆者在現有法律框架下提出了另一種思考。即依照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第一款第(六)項“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、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,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”之規(guī)定,對復議不服的,提起行政訴訟,從面將是否應當立案的最終裁決權交由法院行使。
如制度上不準許當事人這樣做,那當事人真提起這樣的訴訟時,法院又當如何自處?裁定不予立案?理由何在?或許唯一的理由就是:公安機關作出不予立案決定時行使的是司法機關的職權,不屬行政行為,不在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?磥磉@個問題最終還是要通過立法才能解決,可立法將是否立案的最終裁決權交到法院,亦可立法允許法院將之當成不作為行政案件立案審理。
結語:通過本文論述,可知立案登記制改革,并非廢除立案審查制,無需審查就直接立案并移送審判庭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,立案庭的職責仍在,只是變更了“受理”的含義,并用書面答復代替口頭答復而已,從而讓當事人監(jiān)督法院、維護自身權益有了書面憑證。
[1] 新修訂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》,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,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。
[2]新修訂的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》,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于2012年8月31日通過,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。
[3] 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〉的解釋》已于2014年12月18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,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。同時最高人民法院于1992年7月14日發(fā)布的《關于適用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〉若干問題的意見》同時廢止。
[4] 詳見第二百一十一條、第二百一十二條、第二百一十四條、第二百一十五條。
總共2頁 [1] 2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