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編號:18846
- 書名:《法理學大綱》與《法律哲學ABC》(中國近代法學譯叢)
- 作者:ROLAND R.FOULK
- 出版社:政法大學
- 出版時間:2005年3月
- 入庫時間:2005-5-23
- 定價:19
圖書內(nèi)容簡介
沒有圖書簡介
圖書目錄
《法理學大綱》
第一章法理學之意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)
第一節(jié) 由法律學定義觀察之法理學意義………………(18)
一、學問的知識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)
二、法律現(xiàn)象之學問知識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)
三、科學與哲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9)
四、現(xiàn)實法學與法理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0)
五、法理學乃特別哲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0)
第二節(jié) 由法律學研究方法觀察之法理學意義…………(21)
六、法律學之研究方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1)
七、法理學之研究方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1)
第三節(jié) 由法律學范圍觀察之法理學意義………………(22)
八、法律學之范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2)
第二章法理學之分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3)
九、法理學之五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3)
一○、法理學分派比較表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4)
十一、哲學派分派比較表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5)
十二、社會哲學派分派比較表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6)
一三、法理學史之意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6)
第三章分析派之法理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8)
一四、分析法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8)
一五、布拉克斯頓、克里斯將、邊沁…………………(28)
一六、奧斯丁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9)
一七、波羅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0)
第四章哲學派之法理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1)
第一節(jié)純哲學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1)
一八、純哲學派之主張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1)
一九、純哲學派甚少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1)
第一款希臘之法理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2)
二○、希臘哲學與法理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2)
二一、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2)
二二、辟達哥拉斯、赫拉克里托詭辯派………………(32)
二三、蘇格拉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3)
二四、柏拉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3)
二五、亞里士多德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4)
二六、希臘法理學之根本思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4)
第二款羅馬之法理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5)
二七、羅馬之法理學西塞洛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5)
第三款 神學的法理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5)
二八、奧格斯庭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5)
二九、阿奎納士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6)
第二節(jié) 自然法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7)
第一款康德以前之自然法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7)
三○、自然法派之意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7)
三一、自然法派之根本主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8)
三二、格羅杰士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8)
三三、反對暴君論者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9)
三四、友尼斯布魯脫士、布卡南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39)
三五、亞爾托幾斯、瑪里亞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40)
三六、浩布思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41)
三七、斯比諾查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42)
三八、普芬朵夫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43)
三九、陸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44)
四○、盧梭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45)
四一、民約論之內(nèi)容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46)
四二、自然法說之影響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47)
四三、對于自然法說之批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47)
四四、自然法說之價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48)
第二款康德以后之自然法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49)
四五、康德之民約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49)
四六、康德法理學之批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50)
四七、斐希特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51)
四八、斐希特思想之變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51)
四九、波希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52)
第三節(jié)社會哲學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53)
第一款新康德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53)
五○、新康德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53)
五一、對于科學的傾向之反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54)
五二、對于法律學分化之反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54)
五三、斯達穆拉之純法律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55)
五四、斯達穆拉之社會哲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57)
第二款 黑格兒及新黑格兒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58)
五五、薜林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58)
五六、黑格兒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59)
五七、黑格兒之特征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60)
五八、郭拉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60)
第三款 實利派之法理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61)
五九、邊沁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61)
六○、耶林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62)
六一、耶林格之功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63)
第五章歷史派之法理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65)
六二、歷史法學派之勃興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65)
六三、薩維棱與提波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65)
六四、歷史法學派之民族精神說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66)
六五、歷史派之缺點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67)
六六、科學的歷史法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68)
第六章比較法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70)
六七、比較法學之發(fā)達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70)
六八、比較立法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70)
六九、人種學的法律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71)
七○、比較法學之研究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71)
第七章社會學派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73)
七一、孔德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73)
七二、實證學的法律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74)
七三、生物學的法律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74)
七四、心理學的法律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75)
七五、綜合的統(tǒng)一的傾向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77)
七六、社會法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77)
七七、社會學的研究方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79)
七八、社會法學之批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80)
七九、社會法學自足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81)
八○、自由法說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82)
第八章法律之進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83)
八一、社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83)
八二、復(fù)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84)
八三、復(fù)仇之限制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84)
八四、賠償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86)
八五、扣留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86)
八六、私權(quán)力之公權(quán)力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87)
八七、法律之進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88)
第九章法律之本質(zhì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89)
第一節(jié)通說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89)
八八、技術(shù)規(guī)范與倫理規(guī)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89)
八九、法律規(guī)范與道德規(guī)范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91)
九○、法律與道德之關(guān)系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94)
第二節(jié) 自說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96)
九一、技術(shù)規(guī)范亦成為法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96)
九二、道德規(guī)范亦成為法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97)
九三、禮式規(guī)范亦成為法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00)
九四、法律乃由社會力強制實行之社會生活規(guī)范……(100)
九五、與命令說之差異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05)
九六、法律與自然法則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07)
第十章法律之內(nèi)容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09)
九七、法律所保護之利益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09)
九八、由法律執(zhí)行正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10)
九九、法治之進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12)
第十一章法律之形式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14)
一○○、現(xiàn)實法與自然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14)
一○一、固有法與繼承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14)
一○二、法律之淵源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15)
一○三、習慣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16)
一○四、判例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21)
一○五、成文法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23)
一○六、法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24)
第十二章法律之本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26)
一○七、法律之本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26)
一○八、由義務(wù)本位至權(quán)利本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26)
一○九、法律以外之權(quán)利與法律上之權(quán)利…………(127)
《法律哲學ABC》
第一章緒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44)
第一節(jié) 哲學之意義與分類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44)
第二節(jié)抽象及具體的哲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45)
第三節(jié)特種哲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45)
第四節(jié)基本的假定設(shè)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46)
第二章行為和支配行為的原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47)
第一節(jié)人類行為的定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47)
第二節(jié) 支配行為的諸種原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47)
第三節(jié) 影響行為之內(nèi)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48)
第四節(jié) 影響行為之外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48)
第五節(jié) 自然力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48)
第六節(jié) 自然力以外之諸種原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49)
第七節(jié) 自然力以外之諸種原因的分類………………(149)
第八節(jié) 政權(quán)以外之原因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50)
第九節(jié)輿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50)
第十節(jié) 習慣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51)
第十一節(jié)政權(quán)的強制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51)
第十二節(jié) 社會的定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51)
第十三節(jié)社會的組織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52)
第十四節(jié)政權(quán)的定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53)
第十五節(jié) 國家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53)
第十六節(jié)諸種外因?qū)τ趥人的影響…………………(153)
第三章法律哲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55)
第一節(jié) 引言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55)
第二節(jié)行為的說明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55)
第三節(jié)行為慣例的定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56)
第四節(jié) 法律的意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57)
第五節(jié) 法律一詞之含混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59)
第六節(jié) 法律哲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59)
第七節(jié) 目的論——機械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60)
第八節(jié)一元論——多元論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61)
第九節(jié)諸種原因存在的理由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61)
第四章幾個現(xiàn)存的意義之檢查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63)
第一節(jié) 引言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63)
第二節(jié)權(quán)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63)
第三節(jié) 天賦的權(quán)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64)
第四節(jié)訴訟權(quán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64)
第五節(jié)義務(wù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65)
第六節(jié) 法律的目的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66)
第七節(jié)客觀和主觀的法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67)
第八節(jié) 法律的起源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68)
第九節(jié)公正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68)
第十節(jié) 法律的淵源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69)
第十一節(jié) 習慣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69)
第十二節(jié) 自由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70)
第十三節(jié)道德與政權(quán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71)
第十四節(jié)康德的法律定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72)
第五章政權(quán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74)
第一節(jié) 引言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74)
第二節(jié)政權(quán)的限制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 174)
第三節(jié)政權(quán)所約束之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75)
第四節(jié)政權(quán)與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75)
第五節(jié)政權(quán)之目的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75)
第六節(jié)政權(quán)如何限制行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76)
第七節(jié) 政權(quán)行使的理由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76)
第八節(jié)法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 177)
第九節(jié)社會里的行政官和政權(quán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78)
第十節(jié)政府與法律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78)
第十一節(jié)政權(quán)和社會中的思想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79)
第十二節(jié) 立法權(quán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79)
第十三節(jié) 司法權(quán)之定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0)
第十四節(jié) 司法權(quán)之方式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0)
第十五節(jié) 司法行為之解析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1)
第十六節(jié) 法庭只檢查事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2)
第十七節(jié) 法官非制定法律者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2)
第十八節(jié) 第一次發(fā)現(xiàn)的案件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3)
第十九節(jié) 行使司法權(quán)之對于限制行為的效力………(184)
第二十節(jié) 審判的直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4)
第二十一節(jié) 司法行為的獨斷性質(zhì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5)
第六章法律學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6)
第一節(jié) 引言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 186)
第二節(jié) 法律學的定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6)
第三節(jié) 法律學的范圍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7)
第四節(jié)利益的定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7)
第五節(jié)利益的各種目的物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8)
第六節(jié)利益的差異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8)
第七節(jié) 利益怎樣會受影響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9)
第八節(jié) 被保護和不保護的利益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89)
第九節(jié) 利益的價值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90)
第十節(jié) 利益的創(chuàng)造和來源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91)
第十一節(jié)政權(quán)所保護的利益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92)
第十二節(jié) 一般的利益和特殊的利益…………………(192)
第十三節(jié)被損害的利益之救濟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93)
第十四節(jié)被損害的利益之救濟的種類………………(194)
第十五節(jié)利益的享有和移轉(zhuǎn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95)
第十六節(jié) 對物的利益與對人的利益…………………(195)
第十七節(jié)所有權(quán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96)
第十八節(jié) 名稱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97)
第十九節(jié)所有者之死亡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97)
第二十節(jié) 名譽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98)
第二十一節(jié) 財產(chǎn)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198)
第二十二節(jié) 占有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01)
第二十三節(jié)責任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(202)
總計205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