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編號:70072
- 書名:民間法的視野
- 作者:謝暉
- 出版社:法律
- 出版時間:2016年8月
- 入庫時間:2016-9-12
- 定價:55
圖書內容簡介
我國法律傳統(tǒng)悠久,但是中國社會20世紀以來,特別是20世紀中葉以來社會結構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因此相當一部分傳統(tǒng)的民間法已經隨著其賴以存在的那個時代的結束而死亡,成為一種失去的歷史的一種記憶。所以,我們應該更加重視當代中國人的實踐,注重中國民間社會在當下時空條件中,解決當代現實問題而創(chuàng)造的鮮活的“本土資源”。本書是由13篇學術論文所構成的內部邏輯關聯(lián)緊密的一部學術專著,其中既涉及對民間法理論基礎——法人類學和民間法理論的闡述;也涉及民間法與中國當代法治建設,特別是宏觀法治建設的論述;還涉及對民間法新問題,特別是新型權利與民間法的關系以及流浪權等問題的探索。
圖書目錄
"目錄
發(fā)現并提升日常生活中的法(代序)1
法(律)人類學的視野與困境
一、田野的寫真與描述的遺漏
二、生活的規(guī)范與規(guī)范的預設
三、他者的本真與自己的前見
四、個別性差異與一般性提升
法人類學視角的法:靜態(tài)與動態(tài)
一、法人類學需要法的概念嗎?
二、法人類學的法概念之梳理
三、法人類學與其他法學流派法概念之比較
四、法人類學的法概念:靜態(tài)與動態(tài)
民間法研究的兩種學術視野及其區(qū)別
一、民間法研究的社會—人類學視野
二、民間法研究的法學視野
三、民間法研究的社會——人類學視野和法學視野的區(qū)分
四、從兩種不同視野反思我國的民間法研究
法律的民間敘事
一、法律的官方敘事之理論和實踐困境
二、法律的民間敘事立場
三、民間法、官方法與法律的民間敘事
四、法律民間敘事的方式
五、法律民間敘事的本源與法律文化再造
六、法律民間敘事的社會功能
主體中國、民間法與法治
一、我們拿什么建設法治——從主體中國的視角看
二、作為日常生活中之規(guī)范的民間法與法治
三、法律如何對待日常生活及其規(guī)范(民間法)
四、如何尋求法治的民間法支援?
民間法結構于正式秩序的方式
一、主體自治、權利表達(運用)和權利推定的結構進路
二、國家立法認可或授權的結構進路
三、地方立法或者變通的結構進路
四、法律淵源與法律執(zhí)行(適用)的結構進路
五、公共交往與契約合作的結構進路
民間法作為憲制的共和基礎
一、共和:憲制的共和與共和的憲制
二、民間法與共和的多元文化基礎
三、民間法與共和的多元規(guī)則基礎
四、民間法與共和的多元主體基礎
五、民間法、多元對話與憲制視角的國際共和
族群—地方知識、區(qū)域自治與國家統(tǒng)一
——從法律的“普適性知識”和“地方性知識”說開去
一、法律一元論和多元論之爭
二、何謂族群—地方性知識?
三、族群性知識、地方性知識的分裂交錯與民族區(qū)域自治的難題
四、族群—地方性知識、地方自治與國家統(tǒng)一
公有產權、單位產權與民間法
一、公有產權與產權代理
二、從公有產權的代理到單位產權
三、單位產權:經由國家法衍生的民間法
四、民間法:產權參與和股份產權
論新型權利與習慣
一、權利、新型權利與習慣
二、從兩個例證看新型權利的習慣基礎
三、基于不同習慣的新型權利類型及其生成
四、新型權利生成過程中的習慣救濟——權利推定
流浪權初探
——幾類不同文明視角下的比較
一、農耕文明的流浪觀及作為制度強控的流浪
二、游牧文明的流浪觀及流浪權的制度可能
三、商貿文明的流浪觀及對流浪權的制度規(guī)范
流浪權再探
——一份學理上的檢討
一、流浪權的內涵和外延
二、流浪權作為自然權利
三、流浪權作為習慣權利
四、流浪權應否、能否法定化?
流浪權三探
——立足于流浪權及其相關義務的探討
一、流浪權的兩個基本面向——精神權利與生活權利
二、與生活流浪權相關的流浪義務
三、與精神流浪權相關的流浪義務
四、從義務視角再證流浪權的精神—生活交互性
"